图为陈氏铁匠铺的师傅们正在打制铁器
图为陈氏铁匠铺生产出的各种刀具
铁器生产在我国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县铁器生产仍沿用古老的手工锻打工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更新,使得科学技术解放了生产力,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逐渐被现代生产技术所代替。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在我县柏垫镇张复村,还有这么一户用传统工艺生产铁器产品的世家,他们主要产品为民用生产工具,其技艺精湛、独特,所生产的菜刀刀口锋利、不卷不崩,经久耐用,在全县是一门独一无二的绝活,颇受民众喜爱,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09年,张复菜刀制作工艺被列入广德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复菜刀的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购材料、烧火(第一次煅烧)、建火(第二次煅烧)、打磨四个过程。首先是在市场上选购原材料。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口的锋利,关键是看用在刀口上钢材质量的好坏。怎样辨别钢材质量的优劣,铁匠师傅们凭的是经验,眼一看,手一摸,便八九不离十了。其次是把选好的材料放在炉灶中高温煅烧,并继续从烧火的温度和时间上掌握和判断钢铁的性能和成分。这就是张复菜刀传统工艺的核心技术所在。其实质上,刀刃的用料必须是“高碳钢”,既具有硬度又经久耐磨,所以没有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光凭肉眼就能判断钢材的成色是不可能的。张复菜刀的继承人凭着几代人的传承和努力,个个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再次就是建火。建火就是把第一次锻打的雏形经过淬火处理后再回炉煅烧。这个过程中火候必须掌握的恰到好处,既文不得也武不得。此时出炉的胚子经过精心捶打出形后,再作一次淬火处理。这个淬火也是非常讲究的,处理的好,才能使打制的刀具不加灰、不掉口、又不卷口。最后就是打磨了,经过几十道工序之后,一把崭新锃亮、锋利无比的刀具就摆在我们眼前了。他们生产的刀具,除了最出名的菜刀外,还有各种锄头、弯刀、剪刀、砍刀、切纸刀等十余种,特别是手工打制的切纸刀,具有直、薄、快的特点,因此,长江中下游有许多省、市的手工造纸厂,基本都是使用张复铁匠铺打制的切纸刀,真算得上是绝门功夫了。2009年以来,为了让张复菜刀这一知名品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陈氏家族门先后申请注册了“张伏”和“梨山”两个商标,均得到许可。
张复菜刀属世家传承制作工艺品,有着数百年生产经营历史。相传,1851年,时逢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后又在应天(今南京)定都,那时张复菜刀的始祖——陈氏家族的师傅们在打制铁器的活路上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被太平军请了去打制刀、箭之类的兵器,跟随着太平军四处奔走。起义失败以后,他们流落在浙江永康建家立业,又开始了生产菜刀、挖锄等生活生产用品,以谋生计。1924年,他们又携带后辈们来到广德,仍抄旧业,将该技术带到了广德,并一代代得以传承,经历了无数艺人之手。
如今在村以打制铁器为生的陈师傅已是张复菜刀的第四代传人,当记者问到第五代传人的时候,陈师傅很无奈的说道,自己的儿子正在上大学,估计以后子承父业的可能性不大,现在社会上其他的人也很少有愿意再来学这种传统的工艺了,太累了,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出去打工。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今的张复菜刀已经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家庭生活工具了,它所包含的艺术传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值得我们珍藏和发扬光大的地方。(柏垫镇)